全国人民瞩目的2024年全国两会在京落下帷幕,来自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与其他行业的代表委员一道共商国是。在今年两会上,碳减排、氢能、循环经济、光伏、储能等话题成为代表们的重点关注。本刊编辑部将部分石化行业相关的代表提案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双碳”成为共同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建议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ccer)市场,研究并发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方法学,推动ccus项目尽快纳入中国自愿减排机制,更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但在缺乏方法学和交易机制的情况下,其项目经济性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面临挑战。
当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零碳”或“碳中和”目标。马永生指出,相对来看,欧美国家对ccus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比如,2021年1月,美国发布碳捕集与封存税收优惠政策,明确私人资本有机会获得抵免资格,极大地鼓励了商业ccus项目实施。2022年8月,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中,进一步提高了对ccus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中国ccus技术和项目稳步发展,但马永生认为,相较于庞大的碳排放总量,ccus项目规模还比较小,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成本很高,限制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此外,在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是引导企业发展新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但该机制自2017年起暂停实施。同时,中国已发布ccer方法学200多个,但ccus项目有关方法学仍是空白。“在既无方法学也无交易机制的情况下,ccus项目经济性难以得到保障,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中国自愿减排机制。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二是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加速推动及新型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源、网侧对储能的需求由此而生。不过,新能源项目配储是成本项,低价储能造成了储能利用率不高、调度可靠性差等问题。同时,当前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受限,经济性不佳,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为此,张天任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议出台全国性政策;二是建议拓宽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三是探索建立容量市场;四是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探索建立容量市场方面,张天任建议从国家层面对各类容量资源进行统筹推进,建立“同工同酬、同质同价”的电价机制,应研究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合理的成本疏导,补偿新型储能容量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今年的两会聚焦“低碳中国”议题,提出要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的建议。刘汉元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建议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是建议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方案解决。
三是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供暖制冷、发电、工业供热、种植养殖等。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深层地热的开发利用方面,还面临相关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工程和地质特征预测难度大、高温测量仪器和井下工具不适应、钻井速度慢、成本高等难题。
马永生指出,相较于中深层地热资源,深层地热的资源量更大、温度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应用场景更广。据了解,我国埋藏深度在3000米以浅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1.25万亿吨标准煤,埋藏深度在3000至10000米的深层地热资源规模相当于856万亿吨标准煤。大力开发地热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为此,马永生建议统筹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持续追踪国际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技术进展,提出我国深层地热开发领域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图;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深层地热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设立深层地热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关深层地热资源(含深层水热型及干热岩资源)形成机制、勘探评价关键技术、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深层地热勘探、资源评价、高效开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
其次,马永生提出要加强地质勘查,摸清深层地热资源家底。在全面跟踪国际进展、掌握我国赋存及开发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深层地热资源的比较研究,为我国深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坚实基础;与各类深层矿产资源勘查相统筹,部署开展全国性的深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分布及类型,评价资源储量与开采潜力,形成完善的调查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权威、开放的全国性深层地热资源数据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马永生认为,还需加强引领支持,保障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将深层地热资源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做好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规划引领;加强法规、标准与扶持政策供给,适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产业政策、环保法规、财税政策、技术标准,加强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与鼓励,加快推动深层地热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张天任表示,氢能产业获得了国内多年的政策关注,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在制氢环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
不过,当前制约氢能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示范区域的代表性和产业推广助力不够强;二是地方性氢能产业规划及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三是氢能行业标准的制定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张天任建议,首先,要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其次,全力保障补贴政策落地;最后,加快氢能行业相关标准制定。其中,在补贴政策方面,张天任认为,在已有明确规划及补贴政策的区域(包含示范城市群及其他已有地方政策的非示范区域),按照已有规划与政策,全力推进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并全力保障相关补贴能够及时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减轻企业研发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表示,氢能作为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已出台氢能国家战略,加大氢能投资力度,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根据《麦肯锡-氢洞察力2023》统计,2022—2023年度,全球氢能已公布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3200亿美元,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37%、15%、14%,中国总投资额为18亿美元,占比不足6%。从氢能横向投资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显滞后,加大氢能产业支持力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为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提出以下建议:
1.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建议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对标郑州、北京、上海等,制定省市级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同时继续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将经济基础好、氢源丰富、产业配套基础好的地区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此外,氢能高速是行业普遍认可的推动氢能交通跨区域规模化应用新路径,建议统筹建立国家层面专项管理机构,加快制定氢能高速建设方案,出台氢能高速专项支持政策,如免收高速通行费,终端氢气加注价格控制在30元/kg以内,高出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等,同时出台氢能高速加氢站建设指导政策。
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建议系统构建氢能多元化应用财政支持体系,鼓励先行先试,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深挖跨界应用潜力,积极开展储能领域和发电领域商业化推广,逐步探索冶金、化工领域替代应用。
2.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绿氢是低碳驱动下全球能源革命的共识性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成本是目前制约绿氢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通过财政支持与碳市场机制协同的方式,有效降低绿氢成本。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建议系统构建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财政支持政策,如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易外送的区域,通过电价优惠,以及鼓励光伏、风电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等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通过对代表性项目给予财政政策支持等,鼓励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通过给予运氢补贴、加氢奖励等措施,推动52mpa长管拖车、低温液氢及输氢管道等高效储运应用、综合能源站等加氢站建设,打造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
通过碳市场赋能,推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组织研究机构和行业监管部门,尽快制定氢能产业碳排放行业基准及相关方法学开发,将绿氢的减排量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以推动其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加强国际间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发展国际氢气贸易及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外碳市场政策影响奠定基础。
3.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具体执行方面仍需突破瓶颈,如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就近制氢及制绿氨、绿色甲醇等绿色氢能衍生物,推动氢能作为能源管理,允许土地性质为非商业用地的加氢站对外经营等,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建立氢能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与跨部门联席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氢能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稳步开展试点示范。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指出,在“双碳”目标下,煤化工产业积极实施减碳降碳举措。从化学角度来看,碳元素只能转化,不能消除。煤化工合成化学品过程中普遍存在“碳多氢少”、碳氢比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碳排放量较大。要减少碳排放,需要向反应体系中补充氢元素。
郑月明表示,除氢气外,天然气为常见易得的富氢原料。不过,目前绿氢制备成本较高,供应有限,主要依靠风电、光伏制取,产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地域限制。同时,我国天然气整体资源不足,优先作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使用,政策上限制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
对此,郑月明建议,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耦合发展,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降低绿氢成本,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天然气耦合发展,提升煤化工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在国家规划的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煤化工企业根据所在区域能源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减碳方式。在天然气供应较充足的非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现有煤化工企业在不增加煤炭用量的前提下,采用与天然气耦合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布局需求渐显迫切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猛增,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受关注。
在今年两会上,张天任提出了《关于大力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表示,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为5~8年,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
张天任认为,由于上游锂资源短缺、中下游受各国政策影响,供需错配严重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张天任建议,一是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强化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二是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建议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四是完善再生原料标准体系,扩大优质再生原料进口规范和规模,保障资源供应;最后,建议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信息的公开化,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
“建议搭建动力电池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核算标准、产业链数据、核查保障等板块,为国家和企业提供相关核算功能,有效引导产业链共同减排。”张天任说。
除了关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张天任还提出了《关于加快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的建议》。他认为,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对科学指导新能源行业碳减排、保持和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张天任表示,在全球碳中和的发展大势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中,明确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必要考核指标。我国是动力电池产销大国,但国内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尚无专门针对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规范及可靠数据库。
据悉,欧盟的新电池法强调,欧盟成员国上市或投入使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欧盟新电池法中针对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与我国电池回收实际技术路线不相符,且缺少国际认可的中国本土数据库作为支撑。
张天任认为,上述情况导致我国电池企业无法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因此,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他建议,一是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中;二是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三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
“从国家层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加国际交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力。”张天任称。
成都市人大代表、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章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仍存在阻碍。在生产领域,氢气生产仍按危化品管理,制氢须在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内,制氢端与用氢端距离过远,造成可用氢源有限、用氢成本较高等问题。他建议,应当明确管理归口部门,规范氢能生产监管,将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加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参照天然气有关政策执行并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支撑电解水制氢、制氢加氢一体站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项目,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主导地位稳固;同时要加强在固态电池、小型化高性能电机、全主动悬架等前瞻引领性核心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他建议:集中资源、资金,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创新联合体,对重点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创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超一流科技人才高地,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循环经济模式亟待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宁波镇海炼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莫鼎革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以“无废工厂、无废医院、无废学校”等为主的“无废城市”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加快推广“无废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方面,莫鼎革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国家层面政策创新突破力度。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国家危险废物豁免清单》《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等固体废物防治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废弃物循环利用新途径,推动建设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指导推动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试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豁免政策,简化危险废物跨省、跨区域转移等各类审批程序。
二是推动废弃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企业协同探索攻关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途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享”,推动区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出台混合燃料元素碳含量和热值相关分析检测方法和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是加快推广“无废产业链”创新经验,丰富“无废城市”内涵。莫鼎革告诉记者,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镇海炼化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结合,构建石化行业“无废产业链”“无废石化基地”,建立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已成为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作为石油石化行业绿色发展转型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典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认为,废塑料化学循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战略意义,有望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国大型化工和环保企业积极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其中,针对废弃地膜和综合性低值废塑料的化学循环工程项目已经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据李景虹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路线逐渐成熟,目前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应用关键阶段,成为国际化工企业竞争的新热点,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抢先布局。
对此,李景虹建议,加快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有效应对塑料污染治理,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
明确化学循环的产业发展定位。明确将化学循环作为废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在产业布局上,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不纳入两高项目管理,不受化工项目产能限制。
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回收体系。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把低值塑料废弃物作为低值可回收物,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环节增设废塑料专用回收箱(桶),建设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推进化学循环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推动大型企业加大废塑料回收和化学循环利用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建设,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介绍说,当前,受塑料产品结构影响,资源化价值较高的工程塑料、中空瓶体硬质包装类塑料等基本采取物理回收方式,实现了较好的回收利用,但大量软包装类塑料,特别是膜袋类塑料多被填埋、焚烧或丢弃;同时,目前我国废塑料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仍以线性处理为主,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塑料制品原级循环比例仅约2%,多数塑料制品降级循环利用一次后,就难以再次进入回收利用通道。此外,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及引导政策也有待完善。
对次,马永生提出3点建议。其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和示范引领,加快推动低值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立足低值废塑料循环利用所兼具环保和公益属性,聚焦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研究出台立项审批等细化的指导意见及政策实施指南,为各地区和有关行业企业推动低值废塑料循环利用提供有力指引;鼓励具备先进成套技术龙头企业发挥骨干作用,牵头建立一批集中化、园区化、高值化、绿色化的低值废塑料循环利用回收示范项目,引领带动民间资本进行产业投资,加快推动产业化发展。
其二是加强科技支撑,以化学回收技术突破引领废塑料资源化利用。加强“政产学研”多方创新合作,重点开展包括再生塑料高值利用技术与装备、绿色改性剂开发与应用、低值废塑料能源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等研究,加快与生活源低值废塑料回收利用相匹配的首台套技术装备研发,支撑废塑料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发挥炼化行业优势,支持中国石化等企业牵头突破一批化学回收关键技术,开展化学回收项目建设运营,重点推动低值废塑料循环利用产业落地。
其三是完善分层次全覆盖回收体系,推进废塑料回收行业转型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原则,完善低值废塑料规模化、精细化回收体系,同时鼓励回收站点、回收企业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全品类运营,促进回收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废塑料回收体系建设,围绕现有炼化企业选点布局废塑料回收网络,并作为城市和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眼回收利用便利化,聚焦塑料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统筹完善设计制造、回收利用等行业标准,为破解标准不一导致的回收利用难题提供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
加强土壤酸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认为,加强土壤酸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编制全国耕地酸化防治分区方案。全面系统摸清我国不同区域耕地土壤酸化成因、发生机制、主控因素;明确耕地土壤酸化重点风险区域,培育耐酸高产作物新品种,结合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布局,遵循“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向而行的原则,制定全国土壤酸化防治分区方案,为耕地酸化预防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二是加大科技攻关,突破酸化耕地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设立酸化耕地治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建立基于减施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源头控酸技术;构建基于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多措施的土壤酸化阻控技术体系;研发适合酸性土壤有机质提升、养分库扩容、功能微生物增效的培肥技术,实现土壤酸化、肥力退化协同治理。
三是加快技术推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重大行动计划。扩大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的实施范围,最终实现酸化耕地治理全覆盖;加快推进酸化耕地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入新机制,促进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多元投入,实现酸化耕地的综合长效治理。
高效光伏产品也要“颜值”在线,助力美丽乡村低碳和谐发展
“在光伏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光伏 ’成为一种新风尚。无论是在广袤的西北荒漠、整齐的工商业厂房屋顶、地铁、体育馆、会议酒店,还是在美丽的乡村,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日趋普遍。但是,光伏项目与建筑风格乃至周边环境的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弥补的短板。”全国两会前夕,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频繁出差与会议间隙,仍在扎实做好基础调研工作,不断修改完善手中的建议。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并在陕西省铜川市克坊村打造首个“光伏零碳村”的基础上,钟宝申建议:首先,相关部门应出台农村光伏发电项目组件和逆变器等关键物料选用标准。大力推广发电效率高、可靠性高、外观美丽、符合建筑美学的组件产品,推广适用于农村光伏接入和消纳的逆变器等关键物料。开展重点项目示范工厂,促进农村光伏高质量发展。其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制定农村光伏与建筑结合的规划标准,引导光伏行业关注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融入对美的思考。钟宝申强调:“在农村光伏电站发电高的基础之上,我们也要深度思考广大农村客户的需求,给他们提供结实耐用、外表美观的产品,可以与当地特色民居完美融合的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也是光伏从业者的重要职责。”过去一年,博鳌亚洲论坛酒店、北京新工体屋顶的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完美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经受住了台风、暴雨等环境的考验。“未来建筑不会再使用单纯的屋面,未来建筑一定是能发电、能节能,且与建筑风格、周边应用场景深度融为一体的产物。”钟宝申指出,在光伏度电成本持续下降的当下,经济性、清洁性、能源都决定了光伏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选择。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项目实现绿色建筑与绿色能源完美结合,应该出台相关指导支持政策,让技术成熟的bipv产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定期开展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钟宝申呼吁,“国家和行业不仅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同时也要关注光伏产品的工业美与建筑美深度融合,让高品质又兼具美观的光伏产品绽放在美丽乡村。”
加快推进轮胎标签法规制定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推动绿色轮胎产业化进程,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轮胎标签法规制定与实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出口国,轮胎产量已连续18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轮胎标签制度的基础准备工作已完成,搭建了中国轮胎标签申报和管理数据平台,建立了中国轮胎标签制度管理数据库。但无论是绿色轮胎标准,还是轮胎标签制度,抑或是市场监管手段,都不具备强制力,很难进行有效约束。
为此,徐冠巨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出台轮胎标签强制法规,推动轮胎标签制度强制执行。二是建立标签管理监督数据库。实施轮胎标签制度,须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后监督实施细则,因此建立标签管理监督数据库、完善运营机制非常重要。建议从国家层面对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管理,以及我国轮胎评价体系及规则建立予以支持。
尽早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指出,作为稳定可靠的优质绿色低碳电力,核电迄今未被纳入我国绿证绿电体系,成为唯一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这既不利于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核电行业的长远发展。他建议:尽早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体系,为其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满足市场用户购买需求,充分发挥核电在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合理规划和审批化工产能
过去几年,部分区域和企业无序扩张,造成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应合理规划和审批化工产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之一。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重点监测的28个化工行业和产品有17个存在过剩,占比61%。
徐冠巨表示,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2023年化工行业价格指数同比下滑9%,全行业营收同比下降3.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5.7%。目前,行业产能无序扩张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为此,他建议,做好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合理统筹化工产能,引导行业良性有序发展;对过剩领域开展去产能行动,限制项目审批、企业融资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治理作用,在维护市场秩序、约束产能扩张等方面主动作为、科学管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加大沿江化企“关改搬转”扶持力度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中企业资产损失大、资金筹措难、职工安置难等实际困难,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党委委员、湖北三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少平建议给予特殊支持政策。
据李少平介绍,湖北省长江、汉江、清江段1千米至15千米范围内化工企业共478家,其中沿江1千米范围内化工企业共118家,分布在武汉、宜昌、荆州、黄冈、黄石、恩施等14个市州。对沿江化工企业进行系统整治,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解决“化工围江”突出问题,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传统化工企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环保安全标准不高。通过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有利于加快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与技术、产品、工艺更新相结合,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相结合,促进企业安全环保达标升级、入园集群发展,带动湖北省化工产业的更新换代、蝶变升级,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受宏观经济影响,化工市场仍处于低迷下行阶段,化工企业既要保持企业安全环保整体受控和生产经营持续稳定,保证充足的现金流支撑,又要按时完成企业搬迁任务,妥善做好人员分流安置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一方面,新项目资金筹措难度大。化工属典型的重资产型企业,安全环保及自动化水平要求高,企业搬迁动辄需要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建设周期长、见效时间长,光靠企业自身筹集资金难度很大。以宜化集团为例,按照目前安排,宜化集团2025年前完成搬迁项目建设需投入约250亿元。
另一方面,关停拆除资产损失大。化工企业资产折旧时间长,有的装置折旧和服役年限相当,搬迁后原装置无法进行再利用,关停拆除必然造成资产损失。以宜化集团为例,目前尚存的5家需搬迁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07亿元,前期已造成资产减值近10亿元,预计全部完成还将产生损失150亿元左右。
因此,李少平建议,制订“一企一策”专门方案,给予特殊支持政策,并纳入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相关范畴,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让化工“老火车”跑出新的“加速度”。